日記?萬聖節、生活的感覺
又晚起床了,每天都沒做什麼事情。或說想做的事太多了,完成的比例卻少得可憐。
上班前先到辦公室交客戶的支票,辦公室的大家似乎都挺喜歡我,其中一位行政不管看幾次都好漂亮,但我趕時間,沒法好好聊天就離開了。今天上班也遲到5分鐘,但去停腳踏車之前,路過客戶家裡就已經先打過招呼。這兩位老人家很愛跟我聊天,我給他們看了爸爸今天煮螃蟹的影片。辦公室打給他們告知我有兩週的假期,我跟他們說我接下來要去義大利跟埃及,阿嬤要我拍照片給他看,走的時候我們還法式道別,是第一個找我做的對象,也是我的第一次。
去吃了附近的薯條店當晚餐,要老闆端出最熱門的菜,端上來看起來挺冷門的,感覺被唬了;薯條也不好吃,炸太久。在等的時候跟老闆小聊, 問是不是有在徵人——我有在徵才網站上看到貼文。他問我從哪裡來,我說台灣,我問他從哪裡來,他說安特衛普。過油的薯條我最後挑出來沒有吃,連同餐盤一起端回去給老闆收拾。他要我留了聯絡方式,不知道要做什麼。
今天是萬聖節,在路邊都看得到裝飾,有可愛的小朋友,甚或全家人一起去要糖果,非常可愛!到了市區更可以看到精心佈置的店家,如果這些東西都只留一天還真不計成本。市區也都能看到「可怕」的人們。雖然萬聖節是從美洲流行過來的(起源則眾說紛紜),但氣氛還是濃厚。
在下班之後、去市區之前,先去了我最愛去的皇家美術館大便看畫,然後去了荷蘭語練習的活動。是我第一次去,發現難度有點太高了,雖然仍有助於荷蘭語的進步,只怕給其他人添麻煩,可能等下階段的荷蘭文課上完再去吧。即使我厚臉皮,在這種尷尬的場合我也吃不下那些免費的洋芋片。
寫日記主要是因為日子過得太快,記錄得卻太少了,渾渾噩噩把生活過過去。日記不一定是梳理自己的唯一解,只是我不冥想也不太運動。今天告訴自己每天都要寫字或拍片,或其他紀錄自己的方式。而要不要公開倒不重要。
今天想了想在這次在國外生活是什麼感覺?平常連「今天如何」都無法好好回答的我,如果不仔細感受,還真是沒感覺,有點過得太隨便了。
第一,工作壓力沒那麼大。一方面是我不在意賺多少錢(現在甚至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是這邊工作環境確實比較舒適(好奇法語區到底多鬆)。後者太多故事可以說,總之歐洲人跟亞洲人在意的事情不同。而因為想法不同而導致制度和生態的不同。去工作有公司保障,不工作有社福保障,反而是太認真工作薪水都拿去繳稅。跟亞洲比,搬到歐洲工作的壓力減輕後,就有心思去感受其它事。但回到亞洲後如果用歐洲思維在生活會很辛苦,因為環境制度都不同。
二,很多文化可以體驗:展覽、演出、文物、古蹟、藝文活動......等。這塊土地的歷史太悠久了,在紮實的文化基礎上又經過千百年的迭代,更產生了更複雜多元、更新的當代文化。
三也是因為歐洲的思維、價值觀,和生活習慣跟亞洲不同,而常有些新鮮的事情。例如說最近二手店又要換季清倉特價了,一件衣服一歐元我真的會買到破產。然後這邊的人也比較敢說自己的想法、爭取自己要的事,像我騎腳踏車在路上逆向就常常被唸,或我街拍遊民被路人制止。在台灣可能大家不爽在心底就過了。另外就是夏天白天超長超爽,還有洗碗機很讚。
四是舒適的環境。其一來自於都市規劃讓人的居住環境親近大自然,公園綠地和河流是常有的,透水鋪面和排氣限制區也是基本。並且溫帶國家四季較分明,前陣子下栗子,這陣子是飄紅葉,能和大自然有連結就讓人舒服許多;其二是人口密度。台灣每平方公里647人(山地及丘陵地約佔全島三分之二以上),比利時則為376人(沒有山= =)。很少感到壅擠。
沒有第五點,要睡覺了。
建立時間:2024.11.01 01:3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