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悲歌》閱讀心得
本書資訊
跟書有關
書名:中產悲歌
原文書名:We Have Never Been Middle Class: How Social Mobility Misleads Us
作者:Hadas Weiss
出版日期:2020.11.06
跟我有關
2023.2.17,友人郭JG在FB上說要送三本書,分別是《錢買不到的東西》、《地底三萬呎》,還有這本《中產悲歌》。同年3/3以7-11店到店方式到貨。只花了我$60取得。拿到書不久後就開始閱讀,於12/28(一)早上在家讀完。
簡介
本書在描述資本主義者一生的窮追苦追。
目錄 - 對照頁數
- 致謝詞 中產階級(關於愛的故事) - 011
- 導論 我們從來不是中產階級 - 017
「中產階級」意味著,我們會對自身的財富負責、盡可能努力工作,同時削減開支,割捨一些眼前立即的享受,期待將來因這些犧牲而獲得回報。這也意味著:不幸乃是源於對自己所掌握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做了不好的運用。
- 第一章 我們談的中產階級究竟是什麼? - 041
「中產階級性」意味著任何人都可藉由努力、主動和犧牲來向上攀升,而如果懶惰或欠缺大志就可能會跌落。這告訴我們,我們是自身命運和財富的主人。如果成功,必然是盡了全力;如果失敗,一定是不夠努力,要怪就怪自己。
- 第二章 財產的低調魅力 - 083
我們認為投資是一種創造財富的手段,而財產是投資價值的儲存庫。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社會中,財產是一種載體,承擔我們所賦予的一切情感或社會的意義,是以安全感作為基礎,以致富的希望為額外的目標。
- 第三章 太人性了 - 129
家庭和教育的優勢,提供時間、資源給我們,讓我們善用這些技能和關係找到享有盛譽的工作,讓大家相信我們配得上自己所得到的東西。現今不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造成此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人力資本的累積所導致的效應。
- 第四章 後會有期了價值觀,再見了政治 - 169
「一切操之在我」的價值觀,讓工作者在就業、住房和教育等方面展開競爭。使這些資源維持足夠稀有的狀態以保持高報酬率,同時又迫使工作者以維護私利的態度採取行動,以保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並設法獲得更多。
- 結論 - 205
中產階級自我暗示的「一切操之在我」是虛假的。如果我們設法將社會結構和制度,轉變為與我們意志相呼應的方式,就可以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對社會進行反思、批評和集體行動,因為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樣子。
- 注釋 - 267
摘錄
前方數字為頁數;「$」符號後方的句子,代表我的感想,非本書立場。
第一章&第二章
- 中產階級定義不明確
- 因為全球化,所以:
- 人類學家陷入困境
- 每個人都是有上進心的資本主義幹將:每個人都被預設為金錢、時間或精力之自主投資者的形象(如果不是當下現況,至少代表未來潛力及願望)
- 看完62頁的心得
- 資本主義即是剝削。有財產或資源的一方去剝削一般勞工
- 為了擺脫剝削,人們需要花時間、心力、資源,去投資在個人未來的有形無形財產(不動產、大學文憑等)來讓自己的未來或子女的未來受保障。
- 這樣的階級向上移動,代表我們要花本來現在可以花的錢,去投資那些東西。儘管這些錢是被剝削而所剩的,但為了提昇階級,這些犧牲是被大家認可的。(以犧牲薪資為代價而累積起來的盈餘)
- 我們其實是勞動階層,被賜予罐頭骨頭,好讓我們無心抵抗,埋首於投資。
- 126 我們焦慮於努力賺錢直到獲得安全感,又焦慮於把努力賺來不能花的錢(為了有安感)找地方安置(投資)以免被通膨等等因素影響
第三章
- 145 無論雇主願意為這些技能付出什麼代價,這些技能的價值都會低於員工所貢獻及盈餘的價值。所以,在積累人力資本的過程中也會貶值,貧化我們完整的人性。
- 148 無法資本化的例子相當常見 $我的大學文憑,但我不會因此否認大學對我的價值
- $ 看到目前為止,社會主義告訴我們花多餘的時間和投資方工作,但不能一直想著要「如何不被佔便宜」、「如何從資方或社會賺到更多東西」,這些不是重點,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才是重點
- 152 許多常識都成為促進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可互兌性的社會和政治策略。包括向政府施加壓力敦促其制定教育指導方針,並保證標準化的學校教育可以帶來足夠的收入。在私人部門可能出現創建結合良好基礎設施與優良學校的住宅環境。 $ 教育和社福是那麼資本的事情嗎?
- 155 中產階級的家庭不斷地在進行時間管理,而不是在取得進步
- 158 現在的父母被迫求取孩子的愛戴,而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要求孩子尊敬自己。
- 160 學者曾經藉由國家福利系統支持「去家庭化」(de-familiarization)的程度或個人脫離家庭的財務獨立程度來衡量國家福利體系。現在,其他人則發現到「再家庭化」(re-familiarization)的相反趨勢。例如,有一些30多歲的人當回到父母的住所,這證明了在沒有家庭支持的情況下,生活會變得多困難。
- 161 「中產階級的氧氣罐」:高達87 %的以色列父母,會幫助已成年甚至以組成家庭的子女,支付經常性和臨時性款項。
- 161 如今人們被指導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務,並對財務決策的結果承擔責任。在金融化的體系中,他們並不在乎自己經常別無選擇,只能承擔債物和投資。儘管他們在進行投資時可能很聰明,絕對投資的結果少有能力控制,但這當然是重點:讓他們寧可不要有負擔。
- 164 婚姻本身就是一種投資或押注。如果前景未能實現,那麼配偶就成為令人失望的對象。親戚也被分類為「促成投資」或「妨礙投資(負擔和債物)」 $除了以資本主義的視角切入之外,婚姻沒有其他意義了嗎?
第四章
- 170 前章總結:中產階級是一種意識形態,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由投資驅動的「社會流動性超支在我」的觀念上,掩蓋了工作貶損人格的事實,以及承受這種貶損後果的來的人道困境。那些不得不為生活而工作的人,是最相信這種意識形態的,因為他們仍然為未來投入更多的工作、時間和其他資源,花費掉的超過他們立即消耗掉的。被稱為「中產階級」,意味著他們被鼓勵將這些支出視為自己的選擇,並將財富視為這種選擇所產生的結果。在競爭環境中,寶貴資源變得稀缺,也難以獲得持久的收益,這種投資另某些人得以受益的優勢,正是為何某些人成功、而其他人卻落後的合理答案。那些信服這種觀念的人有充分的理由加倍努力,以保護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並獲取自己身為擁有的,且通常希望能高人一等。
- 172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分析,最近的全球抗議運動都是中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2013.06.28),這些暴動的抗議者既不是富裕的精英階層,也不是貧窮的低下階級,是一些已投資於教育或就業市場取向之技能的年輕人。無論是歸因於哪個社會參與者,發展中經濟體的實例都支持了保護主義。
- 176 一方面,人們受到資本主義加之於自身觀念的影響,認為自己天生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利益而活。另一方面,他們又似乎克服了利己主義,展現出與上述觀念相反的傾向,而且此類舉措會被奉為美德,並且作為其他人效仿的榜樣。人們以這種方式根據道德原則來衡量自己,而那些道德原則卻與他們必然變成的樣子正好相反,從而以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損害了自己。
- 179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活薪資才被當成能夠讓工人養家活口、維持自尊、有辦法、有休閒時間參與公民生活的標準。但是,為了獲得更多消費品而犧牲掉生產的獨立性後,工人如今只能依靠市場來滿足其物質需求。
- 180 對於較無特權的人而言,生活薪資被重新定義為最低工資,而較有特權的人則渴望領取能夠讓他們購買更多東西的收入。企業領袖由於體驗到大眾消費的經濟好處,因此歡迎這種渴望,而由工人轉變為消費者的人則逃避政治參與。
- 181 $讓工人轉變為消費者,為了進行更多消費而需要投資(增加收入),進入資本主義
- 在美國,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長期反應並強化的消費選擇,未受保護的工人陷入政治的泥潭:一些制度結構令他們賴以為生的產品和服務價格變得便宜,但這也與降低其工作性質的制度結構捆綁在一起。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Walmart)就是這種糾結現象的縮影——無論該公司拓展到什麼地方,現行的薪資率都會下降。他們要求工作者放棄更高的薪資,以實現一個更寬廣的社會目標,亦即為所有人(包括家庭成員)提供低廉價格。Walmart設法說服廣大的美國公眾,參與關於低廉物價與低薪之間權衡取捨全國性討論。這種框假不僅鼓勵人們完全以消費者的立場看待自身利益,同時強調,負擔得起消費也是愛國表現。
- 184 當我們出於愛去關注與自己關係最近的人,或出於良心的選擇去照顧關係與自己較遠的人時,我們都意識到這種舉措會讓我們不得不犧牲一些東西。當我們做出超越了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選擇時,其中必存在著自我克制,而且他在這些選擇上佔了很大比重,並豐富了這些選擇的意義。在資本主義的背景下,選擇的自由是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行使的。
- 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中,自由是稀有的奢侈品。
- 186 在該體系中的自由是十分模稜兩可且受限的,我們對生產什麼樣的東西沒有真正的發言權,不能控制那些可以表達自我品味和慾望的事務,也無法塑造社會關係或引導這些結果所產生的經濟趨勢。儘管我們可以自由表達自我,但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我們以有意義的方式行使這種自由的能力是有限的。
- 187 價值觀是一種獨特的道德,與責任感或個人私德不同,因為價值觀反映了一種沒有力量的自由。價值觀不受外部支配的約束,也沒有預設的內容,體現的是選擇的自由。價值觀可以被信奉或揚棄、維持模糊或是消極狀態。而且正是因為能在不同價值觀之間進行選擇,我們才能最深刻地體驗到自己的自由。但是,價值觀也沒有付諸實現的義務:即使沒有內容和重大意義,也可以主張價值觀。我們總是可以聲稱自己是受到價值觀而不是受利益所激勵,而且不需要再採取後續行動,即使價值觀屬於不作用的狀態、被其他的考量因素掩蓋或是不太可能產生預期結果時,我們仍可做同樣的主張,這正是促使尼采以譴責的態度重新評估價值觀的原因。他描述其「散發出無能的氣息」。價值觀另外還有兩個特徵。首先他不完全主觀,而是以一個道德群體為前提,而且該群體承認它有意義。其次是,我們通常主張價值觀和一己私利相反。確實,只有當不涉及利害關係時,我們才會認真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價值觀。價值觀代表超越的慾望,也就是無視利己的誘惑,人堅持做正確的事。
- 188 $ 我太資本主義又太理想,其中產生太多矛盾。
- 189 如果我們——以及那些和我們相似的人——仍能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的話,就可以透過比自我關注之實用主義、更不令人失望且更崇高的表達形式,來對付這些情況。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如果藉由價值觀來堅持自我,那我們會是踩在穩固的基礎上, 因為價值觀源於信念而非現實,源於放棄物質回報,以及一種由相同見解的人所建構的普遍性。在抗議活動、志願服務、團結行動中,價值觀為我們脆弱的權力意識提供的吸引人的出路。由於價值觀使我們得不到回報的投資看起來像是自願的犧牲,因此我以後的自由意識。我們似乎為了更崇高、非物質的理想而超越實用主義。價值觀使我們與組織了生活的嚴格結構相調和,使我們在想像中能超然與那些嚴格結構之上,同時在可能改變和修正的範圍內進行有效地調整。價值觀給我們一種感覺:社會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回應我們共同的力量。$ 這就是前面提及我們生為中產階級所呈現的特殊的、矛盾的政治行動、抗議形式。
- 199 在以色列的公共論述中,純粹因為有能力貸款買房的人,其被稱為「中產階級」
- 199 $ 有考慮到上漲的利潤嗎
- 202 資本主義激發了人們一種個人自由的感覺,並藉由鼓勵投資強化這種感覺。
- 203 無論是為了確保所有人的生活能過得去,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投資,其結果都會造成集體的脆弱性和不利情勢。普遍的不安全感越高,競爭壓力越猛烈,這些行動和價值觀似乎就越顯合理。
結論
- 206 我們的行動並不總是具有我們想要的意義。我們總喜歡認為行動是自由且必然的,但是採取行動時的考量,其實是受由邏輯決定的結構所指揮,而這些邏輯的動力與方向,與我們自己的動力與方向有所不同。
- 207 資本主義是一種剝奪世人獨立自主和集體謀生手段的制度。該制度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慾望,而是規範他們透過以市場為中介的工作和消費來維繫家庭的努力,從而促進積累。
- 209 資產階級由於被困在利益的追求中,因此還有一種幻想,亦即他們掌握著自己的生活。
- 212 維護我們自由和行動意識的價值觀是依據無利可圖、普遍性和不重要性而設計,就像我們的政治權利被剝削那樣。
- 214 以金融作為主導,及其盛入家庭、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情況下,投資是靠不住的。金融化使得價值、價值的儲存庫,以及重新分配價值的市場力量變得不太穩定,導致投資無法產生可預測的結果,或百分之百轉換成等值的東西。新穎的金融工具讓專業投資者在資產價值的升降中獲利,但也家具了市場的動盪,並削弱財產和資產充當儲存價值之安全處所的能力。
- 在目前的時代,工作收入跟投資成果都難以預測,人生進程的規劃變得難以為繼。儘管如此,他人在中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框架下抱持著到底為,因為人生的各個里程碑,依然是建立在投資之上的。 $當然啊,不投資(付出)怎麼會有結果
- 216 投資似乎讓我們以為,我們的儲蓄以及經常利用信賴、分期付款或保險折扣所購買的物質資產(房屋)或非物質資產(學歷),其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得以保留並隨時可使用。我們投資時會優先考慮某些項目,並且透過集體策略,讓人感覺似乎可以據此決定自己的財富。投資使我們扮演起據前瞻性的行動角色,願意將自己的資源放在持久的存儲庫中,或者委托給負責保存或提高其價值的銀行與其他中介機構。當自認為是「一切操之在我」的投資者時,我們不知不覺就與積累盈餘的力量站在同一條線上。只要我們仍從價值未得到充分回報的工作中獲取大部分的收入,同時仍承擔起工作與投資的貶值責任,情況就一直會是如此。
- 219 佛洛伊德注意到,世人傾向沉浸於與實際可能犯下的任何錯誤相比、顯得不成比例的罪惡感和羞愧中,這是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過剩」(psychic excess),Herbert Marcuse 卻認為是「社會經濟過剩」(socio-economic excess)。「過剩」只是「盈餘」的代名詞,只要他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反映出資本主義的積累,迫使我們為了謀取生計、養家活口及創造財富而進行過度投資,我們就無法得到治癒。
- 220 如果我們在過程中肯定了由投資驅動的「一切操之在我」的感覺,就會將這種反應視為自由的抉擇而加以推崇。然而,中產階級自我暗示的「一切操之在我」是虛假的。
- 221 矛盾。
心得
- 如何擺脫資本主義的焦慮?人們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進行投資,但報酬率很低,追求好生活的同時人們也放棄了許多東西。所以邊賺錢邊做喜歡的事是正解?心理不刻意追求資本主義,但行動順應資本主義環境。
- 當我們是勞方,我們就正在被剝削(沒辦法誰叫資方想到那些創新主意,並承擔風險)
- 資本主義有像書講的這樣,完全影響掌控我們的生活嗎?Not everything is capitalist. 這本書用非常資本主義的角度帶我們看世界,但畢竟資本主義如書所說只是一種意識形態,如何看世界還是要詢問過自己的內心。有些人天生就樂於愛人和幫助人,並不覺得有什麼成本上的損失。有些人結婚只是為了互相陪伴,並不是為了利用對方或是投資。
- 資本主義如此邪惡嗎?並沒有,因為處在資本主義的弱勢—也不是真的很弱,但在窮追猛趕的時候就會覺得是弱勢—的我們,追求不到嚮往的生活,而感到壓力倍增。在者,以往的封建沒有翻身的機會,社會主義又太烏托邦。資本主義確實可以享有部分自由,如果信奉它,就可以在消費主義中如魚得水。我們怪罪資本主義,但別忘了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主宰(君王或意識型態)如果我們再努力也沒辦法變成超富人,那我們有選擇資本主義和不資本主義的自由,或是我們可以取得平衡。
- 活在當下=不投資=不資本主義,但不應為此而放棄努力。不管是不是資本主義,一般人通常仍會想要坐享其成。不要覺得「不努力」等於「不資本主義」,不要為「不努力」找藉口。
- 不投資如何享受更大的娛樂?所以我是否掉入了消費主義?
雜記
為了查當初取得書籍的資訊,我翻了很久跟郭JG的聊天紀錄,赫然發現我被解除好友了哈哈。
創建時間:2023.12.1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