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閱讀心得

本書資訊

跟書有關

書名:卡片盒筆記: 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德國教授超強秘技, 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 使你洞見源源不斷, 成為專家
原文書名:How to Take Smart Notes: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作者:Sönke Ahrens
出版日期:2022.04.27

跟我有關

購入時間:2023.04
購入地點:蝦皮或旋轉拍賣,忘了。
購入原因:讀書會需求

簡介

    本書介紹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主要是透過分類、關聯,和貼標的方式來操作,讓使用者可以把不同分類但卻有關聯的知識串在一起,以助於統整知識,並可以用於寫作、發表論文等。書中也花了許多章節在說寫作的習慣和成功的法則。相關的「卡片盒筆記」工具則可參考網站 https://www.soenkeahrens.de/en/takesmartnotes

目錄 - 對照頁數

  • 作者全球正體中文版序 - 7
  • 推薦序 - 11
  • 書寫與學習 - 37
    • 1.      關於寫作,你需要知道這些 - 47
      • 1.1    好的寫作其實很簡單
      • 1.2    卡片盒
      • 1.3    卡片盒筆記系統操作方法
    • 2.      關於寫作,你必須這樣做 - 75
      • 2.1 寫論文的步驟
    • 3.      關於寫作,你需要的一切東西 - 89
      • 3.1 工具箱
    • 4.      開始前,請記得這幾件事 - 97
  • 四大基本原則 - 102
    • 5.      原則1:寫下來是唯一重要的事 - 103
    • 6.      原則2:簡單最重要 - 109
    • 7.      原則3:沒有人是從零開始 - 125
    • 8.      原則4:讓工作帶領你往前 - 135
  • 六個寫作成功的步驟 - 143
    • 9.      寫作成功步驟1:各自分開與相互串連的工作項目 - 145
      • 9.1全神貫注去做每個工作項目
      • 9.2 「多工」的缺點,由卡片盒筆記來拯救
      • 9.3 卡片盒筆記幫助你對每個工作項目投入正確的專注力
      • 9.4 卡片盒筆記幫助你邁向順暢的專家之路
      • 9.5 用卡片盒筆記增強你的記憶
      • 9.6 讓卡片盒筆記幫助你降低做決定的次數
    • 10.  寫作成功步驟2:為了理解閱讀 - 175
      • 10.1閱讀時,手上拿著筆
      • 10.2保持開放的心態
      • 10.3找到重點
      • 10.4學習怎麼閱讀
      • 10.5從閱讀中學習
    • 11.  寫作成功步驟3:聰明的卡片盒筆記 - 205
      • 11.1以一次寫一條筆記為目標
      • 11.2在頭腦外思考
      • 11.3不是用硬記來學習
      • 11.4把永久性筆記加入卡片盒
    • 12.  寫作成功步驟4:發展想法 - 233
      • 12.1發展主題
      • 12.2聰明做連結
      • 12.3比較、修正、區別
      • 12.4自組一個思考工具箱
      • 12.5把卡片盒當做一個產生創意的裝置
      • 12.6在卡片盒裡思考
      • 12.7在侷限中催生出創意
    • 13.  寫作成功步驟5:分享見解 - 277
      • 13.1從腦力激盪到卡片盒激盪
      • 13.2從由上往下,到由下往上
      • 13.3跟隨你的興趣就搞定
      • 13.4完成,然後檢視
      • 13.5放棄規劃,成為專家
      • 13.6真正去寫
    • 14.  寫作成功步驟6:養成習慣 - 303
  • 後記 - 307
  • 附錄:全球率先獨家收入:魯曼教授卡片盒一瞥,兼論筆記軟體 - 313
  • 參考書目 - 329

對照頁數 - 摘錄

  • 81 - 筆記不只是蒐藏,而需要有新的作用(OS:不要製造文字垃圾)
  • 116 - 記太多東西卻沒好好分類重構(OS:這正是我的問題)
  • 120 - 放太久但沒有整理,到拿出來看的時候看不懂,這樣就太晚了。需要一兩天就拿出來整理。
  • 130 - 想法在出來的時候就會出來,不用刻意的去討論或腦力激檔。(但要製造機會)
  • 133 - 同上,寫作並非線性、照著步驟即可完成。需要隨時隨地蒐集素材。
  • 182 - 手寫筆記比鍵入筆記更助於理解內容
  • 183 -保持開放,不要只看自己認同/喜歡的
  • 192 - 閱讀時要跳脫框架,思考作者不想說的事情。
  • 210 - 沒有任何一件作品是透過「複製我們頭腦裡的想法」而完成的
  • 211 - 寫下來可以:更條理清楚的論證、釋放腦袋記憶體、確定自己懂,而不是含糊理解(口語的缺點)
  • 221 - 「忘記」的功能:不需要花記憶體在不重要的事情。詳參書中文字:『上級質問舍雷舍夫斯基(Соломон Вениаминович Шерешевский;Solomon Veniaminovich Shereshevsky)為什麼開會都不做筆記。舍雷舍夫斯基於是把會議中每個人所說的每個字都背誦出來,還可以把開過的所有會內容都逐字背出來。同事們都驚呆了,但最異的竟是捨雷舍斯基本人他首度知道,原來一般人會把絕大多數的事情忘光。連那些有做筆記的人,也什麼都記不得。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羅瑪諾維希·魯利亞(Alexander Romanovich Luria)曾試過一切已知的方式測試舍雷舍夫斯基,發現一般人的記憶極限,在他身上完全不存在。不過他的這個強項也是要付出極大代價:舍雷舍夫斯基不單是能夠記住一切,他也苦惱於無法忘掉任何事情。毫不相千的訊息會無自覺地一直進入他的腦海,層層堆疊之下,重要的事情反而被掩蓋。體管舍雷舍夫斯基非常善於記住訊息資料,不過他卻無法掌握重點與細節背後的概念,也法分辨什麼是相關的資訊,什麼是不重要的細節。他也讀不懂文學或詞。他可以把小說裡每個字都背出來,但卻無法瞭解小說背後更重大的意義。《羅蜜歐與茱麗葉》對一般人來說是一個愛情悲劇故事,但對他來說,這個故事是:「我們的故事發生在繁華的維洛納,那裡有兩大家族,聲望相等,過去已有舊恨,後又萌生新仇,搞大家手上都沾了鮮血⋯⋯」顯然,從學術思考與寫作而言,能夠記得所有事情是個大麻煩。』
  • 227 - 對一件事情先仔細思考,然後用其他資源連結加以闡釋
  • 266 - 並非心胸開放就好,需要刻意練習。多想:為何這樣寫、想表達啥、目的是啥
  • 279 - 腦力激盪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現,他會讓大腦優先思考當下較容易獲得的題材。這不一定好。
  • 285 - 熟悉舊的東西會讓新的東西更容易學習;越了解新的東西也可以越熟悉舊的東西。
  • 287 - 優秀的學生成績一落千丈的原因——失去動機:他們不瞭解現在學的這些東西有甚麼意義(Balduf 2009);不知道正在學習的東西與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何關聯(Glynn et al. 2009);無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自主掌控學習(Reeve and Jan 2006;Reeve, 2009)
  • 289 - 工作本身就是激勵的來源、做選擇的自主感。如果有做選擇的自主感,會對工作充滿幹勁;但如果所有的選項都很爛那會有反效果
  • 294 - 在本次實驗中,學生們的規劃能力很糟,常低估了事情要完成所需的時間。(OS:我的規劃能力跟學生一樣爛)

心得

跟內容有關

  • 有點像Knowledge graph的資料結構,把所有資料都以各種分類法關聯起來,例如冰淇淋跟冷氣都歸類在夏天,而冷氣跟暖氣又歸類在控溫設備。當我要寫冷氣的時候,我就有兩大主題可以應用。
    圖片來源:What Is Google’s Knowledge Graph? - SEMRUSH

  • 寫論文不是從寫開始,要了解如何規劃切分時間。「寫」已經是中後段的事情了,在這之前要有有意識但無動機的蒐集相關資料。自然而然會從較有興趣或材料較多的範疇來訂出主題,而不是先訂了一個主題再辛苦地研究。
  • 我寫月記的經驗也類似這樣,把這個月發生的事情都寫在同一篇,寫的同時有聯想到甚麼就歪過去寫。
  • 這種方法讓我想到某天跟老爸看動物頻道看到攻擊大翅鯨小孩的虎鯨被大翅鯨媽媽尾鰭的藤壺弄走。或許大翅鯨媽媽小時候尾鰭被藤壺附生時也沒想過會有這種功能。藤壺並不是為了對付虎鯨才生出來的,它們早已生長在那多時。
  • 卡片盒筆記是最像腦袋的結構,因為腦袋不會透過字母排序或時間排序,相較之下更像關聯性排序。
  • 這個卡片盒是個外部的資料庫,是 知識/雜緒/記憶的收納場所。一定要有產出(寫作)才有用嗎?一般人如何利用它?
  • 最難的是堅持,凡事要堅持!
  • 走讀很適合卡片盒,不然每次遇到日式房屋都要寫一次一樣的定義(不用先訂主題,或說寫完再來整理,並合併到既有文章。
  • 是否會有重複利用和隨意拼湊的副作用?

跟寫作有關

  • 145 - 岔題講多工處裡的壞處。書不夠厚是不是就沒資格出版?最近看的書都很愛講一些跟主題無關的事。如果出一本薄一點的,只講核心概念的守則,不好嗎?把事情講得複雜、自創專有名詞、鄙視他人研究,這事我最近無法理解的寫作方式。
  • 252 - 心智模型again

雜記

    最近看到自吹捧的書就好煩,上面有簡單解釋。我在讀本書的時候就有做摘錄,這篇文章是重新看過一遍摘錄,看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再翻書補上前後文,差不多就發佈了,耗時3小時,看起來很優秀吧!其實是某個在圖書館該要弄接案的案子時,逃避工作而生的產出...

創建時間:2023.08.3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