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到珠山聚落

        古蹟篇是最先出來的,因為我不懂古蹟。

        第一天上岸先去check-in,從珠水路轉過大石後切往金山路,騎進珠山聚落。滿滿的閩式建築錯落在珠山大潭周圍,無秩序地行成錯綜複雜的防盜巷弄。因風水而讓古厝門口都朝向大潭興建,反倒也亂中有序。

左前方的樓仔厝應是後期興建,卻刻意使用周遭色。
樓仔厝旁邊即是珠山大潭。
        雖然記憶模糊,但大部分的裝飾應是交趾陶,雖然個人比較喜歡剪黏。但這裡的用色不得不讓人讚嘆。金門古厝從牆面到裝飾,全是很濃烈很新的顏色。不是說大紅大橘的濃烈,也不是螢光綠那種新。而是像染料會用的顏色:褐色、深藍色、灰色等...跟大自然相呼應出來的飽和感,謂之濃;一塵不染,無垢無淨,從刻板古蹟印象中跳脫出來相融於現代,謂之新。不太會形容...但做成一系列的衣服應該很好看。
此鵝頭墜應攝於薛氏家廟,一點灰塵也沒有。
        珠山曾是金門最多有錢人聚居之處,可說是蒐藏了所有金門最豪華的古厝,這時候可套句俗諺:「有水頭厝,無山仔兜(珠山舊稱)富」。
推開頂三落大門,此燈及映入眼簾,是前落我最喜歡的裝飾,也是頂三落最漂亮的燈具,可惜拍不出秀雅之氣。

        在山仔兜之前,這個聚落最早的名字叫做薛厝坑。是個19、20世紀靠著大量僑匯(華僑匯回祖國的款項)興建而成的薛氏單姓聚落。從1345年,薛貞固渡海至今也670餘年了。其中的風風雨雨,也同這塊小島一起坎坷。從1937(昭和12)年日軍佔領金門後僑匯中斷,1949年國軍以民宅作為部隊營舍,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受到嚴重破壞...直到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後治理修復荒廢老宅。如今整個珠山聚落是透過「金門國家公園傳統建築民宿賣店經營管理」進行標租。

金門的所有顏色都很舒服,包括遮菜罩。
天井一隅,後方的櫸頭為此行下榻之處。

        珠山只有兩座三落大厝,我們在其中一座下榻。這棟古名叫做「頂三落」的古宅,在民國38年軍隊占用珠山小學時,薛校長曾提供給學子作為應急的上課環境。如今也是以此主題在經營。在這裡除了有舒適的環境,王若琳的CD,每天早上還可以到金門名菜。完全不用排隊,管家魏姐會準備到現在作為餐廳的中落,並放上罩子,讓我們起床享用。如果不喜歡王若琳,也可以享受古宅安靜神秘的靈氣(245年的古宅,用這個詞妥當吧?)雖然說,能不愛王若琳?

早餐全是在地排隊美食
雖然是古厝,冰箱冷氣卻沒有少,甚至有乾濕分離的浴室,完全不用擔心品質。並沒有所謂的戰地感。

民宿後落一景,左方櫃子上有一堆書跟老唱片。
櫸頭是樓中樓格局,離島前一天正在樓上寫明信片。
        珠山讓人喜歡的是整個氣氛。從道路,廢墟,古宅,到之後增建的透天,同一色系帶出了整體感。如此無死角的精美聚落,就算爬上雞庵山俯瞰也沒有一點例外。讓人敬佩公部門與在地居民的的努力。
不太確定是不是在雞庵山上拍的,也可能是看到飛機就隨手拍的。
        國家公園爭議是挺冷門的議題,它是國內最高等級,最有效率促進生態保育的制度,但若還需與當地文化取捨,就不是個健康的系統。《國家公園法》第 1 條中明定「為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惟偶有未考慮到當地民情與風俗的狀況。不論是過度開發、過度保護、指定產值配額,甚至到7年前蘭嶼國家公園的狀況。不勝唏噓。
        但,金門國家公園這次讓古宅重生卻是很棒的例子。不僅促進當地觀光,也復興珍貴的文化資產。金門國家公園是第一座以維護戰役史蹟、文化資產為主且兼具保育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或許除了一開始的定位,加上當地並漢族以外的文化脈絡。才得以有今日成果。

可愛的不具名的花!

        內政部於本年2月預告修正「國家公園法」,增訂原住民族相關權益之保障。希望能有全面性的效益。

廢洋樓
        金門除了有許多史蹟,也有其獨特的自然生態,除了有400多種原生植物,更不用說鳥類密度居於全臺之冠。是一個很多元,能滿足各種遊客的可愛群島。
戴勝,正在哺育幼鳥。

        救命,這只是上岸三十分鐘內的光景而已,寫文章好累。



留言

  1. 推開頂三落大門,此燈「即」映入眼簾,是前落我最喜歡的裝飾,也是頂三落最漂亮的燈具,可惜拍不出秀雅之氣。

    回覆刪除
  2. 在這裡除了有舒適的環境,王若琳的CD,每天早上還可以(你的動詞被吃掉了嗎)到金門名菜。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